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底,海东市有各类学校723所,在校学生27.39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00所,在校学生8.5万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1.7万人;小学244所,在校学生11.9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451人;幼儿园367所,在园幼儿5.06万人。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78.48%。小学入学率99.83 %,生师比16.04。初中入学率98.43 %,生师比12.24。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4.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21%,生师比13.91。

文化艺术

  藏娘唐卡艺术


  藏娘唐卡艺术和热贡唐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杰出代表。藏娘唐卡的绘画技艺基本上是家族内传承,主要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因藏娘塔的盛名,这个地区的唐卡艺术被称之为藏娘唐卡艺术。藏娘唐卡艺人零散分布在各处,依照藏娘塔的传说来看,该地民间形成规模的绘画艺术流传已有近千年历史。这里的画匠主要以画藏传佛教为题材的作品为主,兼顾为民居及寺院画油漆彩绘。歇格村很多村民家中都收藏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古旧唐卡。因藏娘唐卡的绘制年代距今几十年至几百年不等,故唐卡的色彩、质地、主题与风格带给看惯现代唐卡的人的却是另一种震撼与诱惑。因为这些古唐卡是采用天然矿物颜料所绘,所以色彩经久不变。又由于古旧唐卡的主题与画风同现代唐卡绘画相比较似乎少了规范和拘束,因此显得生活气息浓郁、鲜活而富有情趣。


  格萨尔文化


  “玉树”系藏文音译,意为“遗址”。相传玉树族第一代头人垦布那钦初建部落的地区是格萨尔王妃珠姆的诞生地,故名。


  玉树市境内的格萨尔王传说:玉树市结古镇往南,沿214国道东面的西杭嘎雅半山腰上涌出的山泉,因地势形成一个小瀑布,据传说是珠姆洗浴的地方。在西杭噶雅还有一个小凹土脸盆一样的地方,传说是珠姆梳洗的地方;玉树市境内的隆宝乡隆宝湖也叫珠姆湖,传说那里的黑颈鹤是珠姆饲养的,是珠姆的信使。在格萨尔史诗里有很多黑颈鹤的相关描述,在藏族人民的文化观念中黑颈鹤是仙鸟。


  民歌


  玉树民歌“昌鲁”嘉雍群培。藏族把民歌分为两大类,即“鲁”(山歌)和“拉伊”(情歌)。“昌鲁”属鲁体民歌,即山歌,它是在高山、原野传唱的歌。藏区民歌的分布,解放以前昌鲁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尤以玉树盛。在玉树藏族地区流传的民歌中,它是有代表性。2008年6月14日玉树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舞蹈


  玉树历来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在玉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歌舞是玉树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农闲还是节日,或是重要的宗教庆典,都少不了歌舞的表演与助兴。玉树民间歌舞是一种集体参与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玉树藏族歌舞种类繁多,有伊、卓、热巴、热伊、锅哇等,而每一种类中的曲调多的有三四百种,少的也有几十个。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


  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玉树伊舞既是各种歌舞的统称也可指区别于其他民间歌舞的单一的弦子舞,可解释为舞、歌舞。“伊”的产生比“卓”更早,它相对“卓”所受宗教影响较小,是玉树地区民众化的舞蹈。


  “锅哇”义为武装者或武士舞,是玉树特有的一种风格独特的礼仪性民间舞蹈,在寺院庙会或部落人士的重大礼仪性场合表演。表演者均为男性俗民,头戴垂有红丝穗的圆形高筒帽,藏语称“觉拉”,身着节庆盛装,佩戴“嘎吾”(银质镀金护身佛龛)、项链、腰饰等饰物,表演队形以转圈为主,旌旗导前,长号开道,一人击钹领舞,其后有一至二名持剑拿盾的舞者,其余皆持剑握弓。随着领舞者的击钹、击节而舞,中间穿插着说“锅斜”(道白)、唱“锅勒”(锅歌)。其特点是舞姿徐缓庄重、气氛肃穆、场面宏大、风格古朴凝重,被誉为“藏族仪仗舞”。


  “热伊”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舞蹈品种,兼具“热巴”和“伊”的风格特色,具有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生动奇特的表演形式、幽默诙谐而富有情趣的舞蹈动作。“热伊”中的“索莱姆索”、“孜琼尕松卓玛”以及素有藏族交际舞之称的“琼珠索那措”等舞蹈更是美仑美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精美绝伦的歌舞艺术珍品。


  “热巴”是一种注重技巧、展示技巧、以鼓点伴奏、踏节而舞的民间舞种。一般由藏族民间艺人组成的歌舞班子演出,专业性较强,须数年传授苦练,方能胜任角色。 


  康巴藏戏


  20世纪80年代初,扎西格勒继承玉树康巴藏戏曾演出过的技艺和经验,将《格萨尔王传》中的《大食财宗》之部的故事节选一部分章节,编成藏戏进行演出,他不仅担任编剧、导演,而且还能设计唱腔、舞蹈、服装和道具等,在当时很受藏族群众的喜爱。他采用《格萨尔王传》说唱曲调演唱,并固定为藏戏的音乐唱腔,把玉树民间舞蹈揉合到藏戏表演中,根据剧情或表演内容设计舞蹈场面,同时吸收了戏曲的表演手法,类似于一种有歌有舞有说唱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玉树地区比较成熟的一种带有戏剧性的大型综合百艺歌舞的表演形式,主要由说唱、戏剧故事和玉树民间歌舞三个部分组成,是带有专业特点的广场表演艺术。一般有五个表演段落:一是铃鼓舞开场;二是说唱,介绍剧情;三是藏戏短剧,包括藏戏片断;四是穿插滑稽节目,一般是选取生活中讽喻性内容进行即兴表演;五是民间歌舞,即以吉祥歌舞结束全剧。此剧与民间艺术家活佛达洛创建的四川色达《格萨尔》藏戏的戏路基本相同。如今又有一些喜爱藏戏的老艺人排演了《文成公主》《卓娃桑姆》《苏吉尼玛》《格萨尔王》。